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认同、思路、方式、动力入手。 教育引导,解决认同问题。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春风化雨般滋润农民心田,融入大众心灵。一要通俗易懂大众化。要立足思维习惯、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把“大道理”寓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之中,将理论唠成家常话,以通俗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告知。二要贴近农村社区实际、贴近农村居民生活,与“巴山新居”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好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增收难等问题,标本兼治,打造群众满意工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惠。三要把握人群层次。突出抓好党员、干部、青年、公众人物等重点对象,发挥基础导向作用。可沿用传统教育形式,也可采取现代教育手段。 先进引领,解决思路问题。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发挥引领效应。一要弘扬红军精神。在每年清明、国庆等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祭奠烈士、缅怀英烈活动,让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薪火传承。二要树立身边典型。充分运用张雪梅、杨斌等身边的先进典型开展学教,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三要评选表彰先进。挖掘平凡人的感人故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褒奖“凡人善举”,开展“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孝子”、“好儿媳”、“好婆婆”、“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增强榜样的感染力。 文化引入,解决方式问题。培育健康向上的农村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社区文化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一要培育文明乡风。尊重群众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作积极健康、清新质朴、具有时代气息、贴近人民群众的文化作品,打造村落文化亮点和特色。二要完善村规民约,整理编写村史,挖掘乡村人文典故,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三要培育乡土人才。注重保护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鼓励打造更多精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搭建传播先进文化舞台。四要利用节日、集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和各类讲座,开展“传统经典诵读”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实践引路,解决动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体系,又属实践范畴,只有融入实践,才能获得不竭动力。一要体验精神享受。以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活动为平台,组织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发动群众评议日常生活发生的感人事迹,寻找身边的感动,体验精神上的快感,引导人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小善为大德。二要给予物质奖励。对先进人物要适当予以物质奖励,让他们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提升践行动力。三要紧紧抓住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成果,从而增强农村社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者系巴中市委党校教师) |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公众预防怎么做?有疾病流...详细
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巴中市调整巴州区等三个区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详细
有助于提升巴中市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推动地理标志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详细
巴中市男性共计1910527人,女性共计1747138人,男女比例为1.3:1.2。其中巴州区男性367391人...详细
2020-02-03
2019-11-13
2019-05-16
2018-10-1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nbzlf.com Inc.
联系邮箱:cnbzlf@sina.com | ICP备案号:蜀15006995-2 | 公安机关备案号:5119002000094
声明:本网以传播信息为目的,所有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